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校準周期:通常建議 每 1~3 個月校準一次。
原因:電化學傳感器的電極容易受水體中污染物(如硫化物、有機物)、電解質消耗等因素影響,導致測量精度下降。
若測量環境復雜(如污水、高鹽度水體),電極污染速度加快,校準周期需縮短至 每周或每月。
示例:水產養殖中使用的便攜式電化學溶氧儀,若每天頻繁測量池塘溶氧,建議每月校準 1 次;若用于實驗室清潔水樣檢測,可 3 個月校準 1 次。
校準周期:相對較長,一般為 3~6 個月校準一次,部分型號可延長至 1 年。
原因:光學傳感器不涉及電極化學反應,受水質污染影響較小,穩定性更高。
但長期使用后,熒光膜可能因光照老化或附著微生物,影響測量精度,仍需定期校準。
示例:海洋監測用的在線光學溶氧儀,若安裝在深海穩定環境中,可 6 個月校準 1 次;若用于地表水動態監測,建議 3 個月校準 1 次。
校準周期:電化學型:每月 1 次(若水質波動大,可縮短至每周)。
光學型:每 3 個月 1 次。
原因:水產養殖中,溶氧數據直接影響養殖生物存活,需保證儀器實時準確;污水處理過程中,溶氧控制關乎曝氣效率,誤差可能導致處理效果下降。
校準周期:電化學型:每 3 個月 1 次(使用前需先驗證精度)。
光學型:每 6 個月 1 次(或使用前校準)。
原因:使用頻率低,儀器閑置時傳感器性能相對穩定,但長時間放置后仍需校準以確保準確性。
校準周期:電化學型:每周~每月 1 次(海水的鹽度、高溫會加速電極損耗)。
光學型:每 1~3 個月 1 次(高溫可能影響熒光膜的穩定性)。
測量數據異常:若發現溶氧測量值與實際情況偏差較大(如養殖池塘溶氧突然顯示異常高或低),需立即校準。
儀器維護后:更換傳感器、電解液或清潔電極后,必須重新校準。
環境變化:如測量水體從淡水切換至海水,或溫度、鹽度發生顯著變化,建議校準后再使用。
校準方法:電化學型:常用 零點校準(用脫氧水或飽和亞硫酸鈉溶液)和 跨度校準(用空氣飽和水,20℃時溶氧約 9.17 mg/L)。
光學型:多采用 空氣校準(將探頭暴露在空氣中,設置為當前大氣壓下的飽和溶氧值)。
校準前需確保傳感器清潔,避免污染物影響結果。
使用標準溶液時,需確認溶液保質期和配制準確性。
校準后記錄校準數據,便于追溯儀器精度變化。
溶氧儀的校準周期需結合 “儀器類型 + 使用場景 + 維護情況" 綜合判斷,核心原則是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。若對校準周期仍有疑問,可參考儀器說明書或咨詢廠家售后,根據實際需求制定個性化校準計劃。